一些事件把疫苗流通领域的不规范运作带到了公众的视野,但作为一个长期与物流和医药流通行业打交道的IT工作者,我觉得核心问题应该归结为监管。《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虽然都对疫苗流通有严格的规范和管理标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漏洞百出,自始自终没有一个全流程长效监管。那么为什么没有能建立这个监管?这个监管很难吗?这里有一个被那些喋喋不休的争论“殇”这个字的文科生们忽略了的技术问题。
首先说一下,“全流程长效监管”指的是从疫苗源头(生产企业)到疫苗使用(疾控站、医院等)整个流程的实时的可追溯的温度和流向监控。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疫苗拿到手上,如果你可以像查快递一样查到疫苗从生产出来到你手上的每一个节点信息(包括节点的时间、接触方、每时每刻的环境温度等),这个监控在技术层面就是有效的。每盒疫苗都应该有一个条码,这个条码就是这盒疫苗的身份证。和快递面单单号一样,有了它,一个药品从哪里来去了哪里就有了追溯的可能性。我国从2006年推行实行药品监管码政策,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药品追溯最基本的唯一码问题。但是在多年的执行中,很多监管的关键场景并没有强制使用到药品监管码。事实上,药品监管码早就成了相关利益方博弈的阵地,最终在今年2月份药品监管码体系被有关部门暂停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下今年春节前后几家大药房和阿里健康(药品监管码运营方)堪比宫斗剧的撕B大战。